劇情:6/10分(劇情邏輯-1.5分)
導演:6/10分
演員:7/10分
評分:6.5/10分
簡評:
這是一部從發想開始就命途多舛的電影:早在2006年漫威取為角色版權時就已經開始討論關於黑寡婦的獨立電影,並在2010年的《鋼鐵人2》作為神盾局的特工登場,此後關於該角色獨立電影的傳聞一直處於只聞樓梯響的狀態。直到2018年《復仇者聯盟:無限之戰》和隔年的終局之戰開始拍攝後,才終於敲定了這部電影,並在《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上映後說明本片為外傳性質,補完《美國隊長:英雄內戰》後的空白時期(理由看完終局之戰也很明白)。
此後本片的上映又受到全球疫情的影響,原定的上映日期往後推延了一年多,直到2021年的七月才開始陸續在全球上映。沒想到上映後又因為迪士尼決定同步在自家的串流平台Disney+上映,使得飾演黑寡婦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認為此舉造成她合約載明的票房分紅收益受到影響,雙方因此透過訴訟達成庭外和解,也算是為本片在另添一樁話題。
那本片的表現究竟如何呢?平心而論這是部中規中矩的英雄電影,在類似於《美國隊長:酷寒戰士》的諜報架構下加入了家庭成分,作為一部粉絲期盼多年的電影來說算是出色的完成任務。動作戲、懸疑陰謀、諜報和探索人物內心的感情都在水準之上,雖然反派一如過去的漫威電影有些掉漆,但單獨作為一部英雄電影應該算是平穩的佳作,「單獨」。本片受到的最大議論便來自於漫威電影宇宙算是招牌的「時間線」概念,雖然也被許多導演批評單一電影缺乏獨立可觀賞性,但不可否認地是觀眾對於這個作法在過去十多年內買單。本片因為屬於補完性質的作品,因此當你討論劇情時便很難從時間線剝離,使得電影內容出現了「矛盾」,甚至是劇情邏輯地漏洞。
雖然有這麼些問題,但我仍舊認為這部電影值得觀賞,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可能沒辦法在大螢幕,但一方面作為對劇情地補完(這個心態可以讓你找到許多驚喜),二是電影本身的表現並不差:架構完整、角色塑造中上、動作場景表現不過不失,雖然不是不容錯過的作品,但作為兩個小時地娛樂也足以勝任,配上角色間意外出色的化學反應,我推薦外地工作的人在過年時可以闔家觀賞,作為和久未見面的父母聯絡感情的方式。
───以下包含劇情內容───
劇情─劇本優秀,但被時間線束縛
本質來看,《黑寡婦》是一部外傳性質的粉絲向作品─也就是它要在不違背漫威電影宇宙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前提下,將一些過去沒有說清楚的謎團加以解釋。類似的情況在《黑寡婦》之前就是《蟻人與黃蜂女》中出現彈指事件(同時),還有第一部補完前傳性質的《驚奇隊長》。但驚奇隊長相比之下還是有差距,雖說是在大部分電影時間的二十年前,但主要的目的是要帶出新角色,真正的難點反而是如何解釋這段時間驚奇隊長的去向。
通過比較可以知道,《黑寡婦》的主要難點在於1.角色的深化─雖然是第一部個人電影,但這個角色已經多次在其他電影中擔綱重要配角,要如何在已經凸顯英雄特色的前提下進一步讓觀眾認識角色和深化她是主要考驗;2.如何在滿足填補空白的需求上不違背主體時間線已經發生的事情;3.如何讓事情的先後發生符合事實和情感上的邏輯。在這幾個向度上,我認為第一項算是超出期待、第二項符合預期,但第三項卻讓劇情出現了大漏洞。
電影以英雄內戰結束到無限之戰之間的兩年為主,因為黑寡婦在內戰時屬於贊成管理派而又叛變,使得她沒被逮捕逃亡在外。在逃脫美國國安局的追捕後娜塔莎就前往歐洲尋求支援,並在意外收到捷克安全屋的包裹後被不明敵人襲擊,為了掌控局勢前往布達佩斯安全屋,讓故事得以展開,這是一個典型的巧合引起事件的劇本,讓兩位主角相遇來開展故事。但有趣的點就劇本一方面按照一般的電影模式逐步展開介紹角色和推進劇情,但又一邊插入「過去」片段來深入建立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動機,我很佩服編劇在兩頭燒的情況下能讓故事維持緊湊的節奏。
電影開頭就呈現出黑寡婦幼年時的家庭生活…然後瞬間變成了冷戰末期的諜報戰,間諜父母帶著兩位假女兒在美國以移民家庭的名義竊取情報。我自己很喜歡這個橋段,因為漫畫中的黑寡婦正是專門訓練來進行滲透美國的任務,大量訓練孤兒從小接受美式教育和文化,方便他們能夠使用各種假身份在美國不露痕跡的得到情報,而女性則是因為還有另一重優勢(懂得都懂)。而劇情妙就妙在雖然是偽裝家庭,但妹妹年紀太小(3~6歲)並不真正理解他們的任務,而假扮父母的兩人顯然也不是真的任務第一,從父親和女兒間的互動(唱歌、談話),還有在機場能讓已接受過訓練的娜塔莎信任並鬆懈就知道他們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只是很快不復存在。
中間兩姊妹不打不相識,經過交手和被追殺後娜塔莎很快進入狀況,瞭解到過去曾在大螢幕上數次提及的「布達佩斯」任務沒有完成,即使是在做出了殘忍的決定後。隨後兩人就踏上尋找線索的道路,並先後找到了「爸爸」紅色守衛和「媽媽」初代黑寡婦,經過短暫而尷尬的團聚後,通過暗度陳倉的方式找到了黑寡婦的大本營─紅房,並最終摧毀了敵人的陰謀和控制,解放了十幾位特務。家人再次分道揚鑣,娜塔莎則踏上營救另一群家人(復仇者)的旅途,與《無限之戰》銜接。如果單看任一邊,無論是紅房還是過去都不足以成為完整劇本,但編劇將兩邊揉合,且在過去和現在的「情感」切換是最大的亮點,對過去毫不在意的娜塔莎、想念過去親情的葉蓮娜、沉浸在過去的阿列克榭和假裝不在乎過去的梅麗娜,這四個人尷尬的互動其實就是整部戲的高潮,他們如何維繫這段情感然後去面對問題,比起如何解決紅房更吸引人。
但不幸的是,正是因為描述黑寡婦的親情寫的很好,再加上演員間的化學效應出奇的感人,使得前述的第三個問題─情感上的邏輯出現了漏洞。在《無限之戰》中娜塔莎並沒有透露過關於家人的消息(電影保密),甚至是關係比較親近的美國隊長都不知道,才會有他們在她死後討論葬禮的那一幕,也讓很多人看完《黑寡婦》之後的第一個疑問就是家人在這段時間的去向,和他們是否有聯絡(至少她對妹妹看起來是在乎的),這個我傾向瑕不掩瑜,至少電影本身的完整性是夠的,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看到家人團聚懷念娜塔莎的一幕。
導演─情感細膩,但動作戲欠佳
導演凱特·蕭蘭(Cate Shortland)為澳大利亞裔女導演,《黑寡婦》是她的第四部長片。近年以女性英雄為主軸的電影似乎傾向找女性導演執導,可能是想透過不同的視角去發揮女性英雄在強悍外表下的另一層面貌,如《神力女超人》系列的派蒂‧珍金斯、《猛禽小隊》的閻羽茜和《驚奇隊長》的波頓與弗雷克組合。凱特在本片之前的幾部作品中,《墮落飄零燕》是談少女離家到大城市的成長;《少女洛荷》談到了作為納粹高層的女兒,在戰後重塑人生的故事;《柏林綜合症》則是一部愛情驚悚電影。從導演過去的經驗,她擅長以女性為第一視角來進行敘事,運鏡風格偏向緩慢和細膩。但她過去的作品中,並沒有太多動作鏡頭,這也是人們最好奇的─她要如何詮釋這位沒有特效和超能力加持的,諜報員類型的女性英雄形象。
從結果來看,我認為導演在她擅長的女性敘事和細膩的鏡頭語言表現出色,無論是片頭一家人的互動、娜塔莎到秘密安全屋避風頭都屬於緩慢但細節很多的鏡頭,特別是家人團聚後的聚在一起的尷尬互動,到母女/父女之間的對話都很有韻味,也讓人看出不同於其他英雄的細膩感(例如《美國隊長2》隊長和黑寡婦到獵鷹家避難時,鏡頭其實很固定在兩人的臉上,缺乏其他細節)。本片的節奏本身屬於快慢交互的類型,但慢下來的時候導演安排的訊息量其實很大,例如娜塔莎和梅麗娜母女對話時,可以注意瑞秋·懷茲(Rachel Weisz)的面部表情,和她手裡無意識的把弄毛巾的細微動作,還有娜塔莎的目光一直不停的在變換,說明兩人一方面嘗試真誠交流,一邊又各懷鬼胎的情況。
但相比於靜態的部分,導演在動作戲這塊確實偏弱,無論是運鏡還是動作的設計都看得出欠缺火侯,本作的幾段動作戲中,姊妹交手那段大概是拍的最好的:紮實的肉搏和撞上牆壁和傢俱的厚重打擊音和幾乎一鏡到底的演出,配上緊湊並與打擊節拍貼合的背景音樂,結合成強而有力的動作場景,也充滿了姊妹初次交鋒、互相試探的感覺。但除了這段之外,本片多數動作鏡頭都比較割裂、動作的流暢度和設計感也不佳(幸好鏡頭沒有晃動),如最開始的模仿大師和黑寡婦之戰,場景本身昏暗的情況下,導演並沒有把雙方來往的動作感呈現出來,比較像是回合制─你往我身上招呼、我閃避之後再做出下一個動作反擊(被閃避再反擊),感覺演員沒有一套完整的動作,而是在導演指揮下依據鏡頭需求演出,而這還是電影前中期。
到了電影後段,動作指導似乎已經下線了,整個動作戲陷入毫無設計的死水,模仿大師與紅色守衛直接一個鏡頭結束、娜塔莎與一眾黑寡婦的對打除了前幾秒外幾乎陷入到被動挨打的局面(這裡還有個意義不明的旋轉鏡頭,是三百六十度挨打的意思?)。從空中下墜時的滑翔鏡頭基本上精采的部分都剪進預告中了,沒有太多新意(那個飛機的爆破特效更是災難級別),就連最後跟模仿大師的對決,也是兩個強弩之末的人在幾下互毆之後快速結束。可以說如果你期待《美國隊長2》的驚悚諜報動作片的話,本片大概只有0.3的驚悚、0.5的諜報和0.2的動作成份,剩下的看點則是集中在演員之間的互動上。
這倒不是說導演失敗,只是在整個系列電影的基礎還有黑寡婦這個人物的性質上,你會希望看到的內容可能不符合預期,但我仍然肯定本片對於深掘黑寡婦這個角色的成功,探索了很多過去沒有機會發揮的故事,只是如果能夠有更好的動作設計和反派襯托,也許這部電影會給人更深的印象─當然也會陷入到更深的問題中,畢竟從天上搞下來一座城堡這麼大的動靜,鋼鐵人還是戰爭機器竟然沒有現身也是不太合理,所以在折衷(符合MCU劇情邏輯)的情況下,我會說導演拍了70%的好電影,雖然剩下來的部分不盡理想。
演員─出乎意料的化學反應
本片雖然力圖塑造出諜報動作片的氛圍,但是到頭來卻是在家庭戲這塊表現出眾,甚至是出眾到讓觀眾認為是敗筆(破壞了整個MCU的劇情邏輯)。關鍵就在本片的四位家庭成員之間的化學反應非常出色,演活了一雙明明是執行任務卻還是投入了感情的假父母,與明知虛假還是抱持著憧憬的妹妹和拒絕回憶的姊姊。相較於親情戲,本片在反派演員的部分就顯得無力,無論是乍看深謀遠慮的紅房領導,還是完全只是動作戲擔當(還不出色)的傀儡模仿大師,都缺乏特色和深度,也讓本作的看點完全集中到了黑寡婦的家庭中。
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在經歷多年之後終於擔綱演出了黑寡婦的個人電影,在此前的多部電影中,她已經完整的呈現這個角色的特色─情報能力、語言、體術,當然還有出色的外貌。在《鋼鐵人2》中她先做為一名幹練的秘書出場並展現自己的體術;到了《復仇者聯盟》則進一步讓觀眾見識她獲取情報的能力(連洛基都不慎吃虧)。她第一次挖掘角色的深度是在《美國隊長2》和真誠古板的美國隊長互相對照,並且受到隊長的影響;在《復仇者聯盟2》經過一段不太深入的感情戲(我一直覺得這段只是想帶出她的過去)後,她再一次深入則是在《復仇者聯盟4》與鷹眼之間的對手戲,除了展現兩人的深厚交情外,也讓她在最後選擇為了復仇者這個「家庭」犧牲。
總的來說,這個角色雖然此前沒有自己的主戲,但也經過了多部電影的鋪陳,所以導演選擇不再著眼於角色的個人深度上,而是透過黑寡婦來推動劇情並且讓過去逐漸浮上檯面。因此我們在本片中沒有看到過多黑寡婦自身的部分,而是她與其他角色間的互動,她與妹妹之間的對手戲就很有層次,從最初兩人透過拳腳了解彼此,到深入交流這些年的生活(還有吐槽姐姐的英雄落地),再到餐桌上的真情流露,配上片頭的幼年片段,可以看出娜塔莎對這個小妹一直是在乎的,只是不知下落,也不知道怎麼表達。我很喜歡餐桌那場戲中,久未謀面的姊姊跟妹妹的互動遠比和父母自然,配上片尾她穿上了妹妹的背心(其實先出現再《復仇者聯盟3》中),可以看出這對姊妹的情感的真實─當然也更讓人對《復仇者聯盟4》的矛盾感到可惜,沒有把這些表現出來。
而佛蘿倫絲·普伊(Florence Pugh)飾演的妹妹則是本片的另一看點,由於在《復仇者聯盟4》黑寡婦已經犧牲,所以本片主要任務之一也是帶出繼任黑寡婦的妹妹這個角色。可以看到其實兩人在電影中的動作戲分接近一比一,而佛蘿倫絲也成功勝任這個吃重的角色。佛蘿倫絲雖然年紀尚輕,但也多次擔綱重要的演出,並在《我和我的摔角家庭》中證明自己動作戲的能力,且她也憑著《她們》(真心不懂為什麼不用「小婦人」這個翻譯)中的出色演出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屬於新生代中能文能武的類型。
相對於黑寡婦,本片其實是葉蓮娜這個角色的「崛起」,所以她的戲分主要都是透過黑寡婦來建立個人的形象跟特色,包括紮實的體術、比較未社會化的性格,還有對於「家人」的重視這幾個部分。她跟娜塔莎的互動非常自然,像兩人在互相了解的過程、還有她炫耀自己買下的背心─她第一次能為自己作主的事物,以及她在餐桌上告訴「母親」:我就是妳的實驗產物,這幾個片段都有表現出角色情感,而動作戲的部分她也和娜塔莎有所區別,相較於靈動,更類似於厚實的打擊感,還有使用小刀的狠辣,讓人成功對這個角色留下印象,也期待在今年冬天的《鷹眼》影集中,她會有怎樣的演出,和「殺姐仇人」會產生那些互動。
相較於一雙「女兒」,大衛·哈伯(David Harbour)和瑞秋·懷茲(Rachel Weisz)飾演的父母則共分三分之一的戲分。大衛飾演的紅色守衛是相對於美國隊長的蘇聯版本,從片中的表現來看,他也使用過超人血清擁有很強的力量,但這個角色一直耿耿於懷於自己從未能夠獲得大用,先是被派到美國作隱蔽的間諜,而後又被送入監獄。大衛扮演這個耿直的角色我認為跟他在怪奇物語的警長類似,屬於比較沒有心機的類型,他在電影中很成功的演出一個懷才不遇(?)然後中年發福的父親,雖然粗糙而笨拙,但可以看出他的確對兩個女兒有所在乎,會試著用自己的方式開導女兒,甚至片尾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是每個父親都願意對女兒認錯的)。我自己其實更喜歡大衛在《地獄怪客:血后的崛起》中的表現,演出一個屌而啷噹又厭世的反英雄,可惜他在本片是負責被打的工作,沒有太多動作戲的發揮。
瑞秋飾演的母親梅麗娜是最後一個登場的家人,也可能是初代的黑寡婦,可惜漫威早年在ABC的《卡特特工》系列沒有後續,無法在劇情上有所銜接。她飾演一個專注在自己事業的女性,雖然被派駐到美國做間諜工作,但相比紅色守衛,她顯然投注更少的情感在女兒身上(至少表面如此)。在完成了任務後,她專心在控制人腦部的研究上(我猜測跟九頭蛇控制酷寒戰士的方式類似),但我比較難想像的是她會沒想到自己的研究應用在紅房會拿來做什麼,畢竟這種A→B→C的直線關係實在不需要這麼驚訝。其實梅麗娜的戲分很可惜,沒有更多的展示她對於女兒的情感,除了她收藏了像本之外,導演並沒有更多的敘述她為何會協助娜塔莎的轉折,不過可以看出她對於兩個女兒更多的情感是類似於愧疚,且主要是針對自己的研究讓兩人受害這一塊,不知道未來是否還有機會看到他們兩個出現在後續的電影中,來深入挖掘他們和第二任黑寡婦的故事。